中国足球的历史:蹴鞠起源与发展,夹杂着惨痛、荣耀和不甘平凡
【发布时间】:2024-07-12 13:03:00
五里之内必有一位老师
关于中国足球的笑话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负面的,随便看看就能发现很多。
不过今天我们不讲笑话,而是严肃地聊聊中国足球的历史。
而且,这是中国男足的历史,夹杂着伤痛,有荣耀,也有不甘平凡。
蹴鞠:古代足球的起源
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为了开拓中国足球市场访华,并正式对中国足球作出历史评价:足球起源于中国。
如此评价的理由,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是一样的:蹴鞠是一项原始而古老的足球运动。
说起来,蹴鞠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
据最新考证,蹴鞠起源于黄帝时期。
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B本)前言的佚文《十六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黄帝亲遇蚩尤,将其擒获……以丸子盛其腹中,令众人捧持,击中丸数多者,得赏赐。”
其中“装其腹为丸”就是把蚩尤的肚子割下来,填成球,让士兵们去踢。
同时,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太平清华》中也有蹴鞠起源于黄帝时期的说法:“蹴鞠始于宣后,军训戏剧,以皮为元囊,以毛为内装。”蹴鞠起源于黄帝时期,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军事训练的剧种。
“宣后”即轩辕黄帝,意为蹴鞠用于军事训练。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蹴鞠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战国策·齐策·苏秦代赵谏齐宣王》记载:“临淄富庶,其人皆能吹箫、弹琴、弹琴、斗鸡、遛狗、六博、角。”蹴鞠已成为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之一。
汉代是蹴鞠运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汉代蹴鞠比赛制度比较完善,如设置长方形场地,两端对称设置六个“鞠区”,每个“鞠区”由一人看守,两队互相攻守,以球进入“鞠区”的次数决定胜负。
蹴鞠在汉代有多流行?汉武帝刘彻是这项运动的忠实粉丝。他召集了许多蹴鞠高手组织比赛,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霍去病。后来,这项爱好传给了他的孙子汉成帝。
西汉恭城承嗣的项楚,视蹴鞠为生命,作为足球迷,患病后不顾名医淳于意的劝告,继续肆意踢球,最终导致死亡。
汉末是战乱的三国时期,即使战乱不断,蹴鞠在民间仍然发展:“天子练射箭骑马,家家学蹴鞠。”也就是说,有些士兵在打仗的时候,练习射箭骑马,回家后就踢足球。
蹴鞠发展至唐宋,出现了不同的玩法和姿势,并随着当时盛行的佛教传入日本。
有趣的是,蹴鞠在宋代也成为“败国”的象征。我们都看过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和高俅都是足球王。高俅因为球技高超,深受宋徽宗的喜爱,被提拔为太尉。
高俅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宋徽宗时期真正的足球之王是被称为败家宰相的李严,他“相貌俊秀,自称‘李郎子’,好文能文,聪慧过人”。
俗话说,他长得帅,又有才华。另外,李严踢球也很好。抛开“败国”这个身份不谈,他真是一个完美的人。不过,这位宰相在金军南下时,主张割地议和,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败国”是这位足球王抹不去的污点。
因此,明清时期蹴鞠曾被朝廷严禁,以避免全国沉迷蹴鞠而亡的局面。
这项禁令导致蹴鞠运动在明清时期逐渐消亡,而现代足球开始传入中国。
出口转内销,梅州播下火种
前面提到,蹴鞠是在唐朝时东传到日本的。
向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国家。
2000年12月,国际足联为纪念足球起源,在伊朗德黑兰举办了世界唯一的“文明杯”足球赛,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特特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后从中国传到埃及,再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最后传到英国。
当然,英国足球是否真的起源于中国古代足球,足球是否是中国的“外销转内销”,还需要严格考证。
然而,现代足球却在1840年因为一场屈辱的战争才传入中国。
当时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开始统治香港,香港教会学校里,学生们模仿英军踢足球,香港成为中国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后来,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大陆,开始以传教为目的传播足球。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德国巴塞尔教会开设元坑中书院,首次将足球作为体育课程开设;1881年,足球开始被纳入北洋水师学堂的体育课;1895年,圣约翰大学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队,史称“圣约翰辫子军”;1898年2月,英国传教士三福在厦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足球是这里最流行的课外活动,英华足球队也随之成立。
五华县原名长乐县,现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管辖,因此早在1956年,梅州就凭借足球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被国家体委授予“足球之乡”称号。
著名的世界足坛名将李惠堂也出生于梅州,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五华县长埠镇元坑村即将开办元坑中学,擅长踢足球的传教士卞德志被派到元坑修建操场,教学生们踢足球。每次下课,操场上都充满踢球的喧闹声。
这所元坑学校培养了魏进新、蒋爱琪、魏玲生、李伟荣、李华瑞、李其美、李星恒、李发春等中国大陆第一批足球运动员,成为梅州足球之火。这把火传到了中国大陆其他地方,使足球逐渐成为中国主流运动之一。
上海足球俱乐部和南华足球俱乐部
1906年,著名教育家、时任晚清政府总务大臣的唐文治因母亲去世,回到家乡。一年后,他被推荐出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原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监事(现校长)。到任后,唐文治十分重视教育和体育。
他还亲自为1902年创立的南洋公学足球队创作了一首足球歌:
“南洋,南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声唱着足球歌。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十名足球运动员个个都是文化程度高,品德高尚,身体素质好……一上场,就精神抖擞,生机勃勃,不愧是国之强者。”
当然,当时踢足球的目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抵抗外敌,但由于球员都留着辫子,踢足球时经常会发生辫子打到脸上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
1910年,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上文提到的南洋公学足球队与圣约翰大学足球队的比赛吸引了众多球迷,而本场比赛,南洋公学足球队以0:1的比分败给了圣约翰大学足球队。
随后几年,上海足球成为中国足球的主导力量,并率先开展足球联赛。1913年,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成立,有圣约翰大学、南洋大学、沪江大学、之江大学、东吴大学和金陵大学等6所大学参加。这些学校的足球联赛大大提高了中国足球的水平。
与此同时,1908年,香港成立甲级联赛,首届比赛共有8支球队参赛,包括八福军、海军船坞、炮兵、工程兵、军医等5支英国军队,以及基督教青年会、葡萄牙俱乐部和男童俱乐部等3支外国组织。但队员均为外国人,没有华人参赛。同年,以莫庆为首的中国留学生组建了香港第一支中国足球俱乐部——中国足球队。
1910年,香港中国足球队改名为南华足球队,代表南华参加南京全运会,夺得冠军,是当时最强的中国足球队。1913年,南华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远东运动会。
中国参加奥运会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在多场战役中大多战败,被侵略者嘲讽为“东亚病夫”。因此,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迫切需要消除侵略者对中国“弱小”的印象,于是组织运动员参赛。
那时的日本足球还没有今天这么强,总是很难战胜中国。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以1:2不敌东道主菲律宾队。但仅仅两年后,就战胜菲律宾,夺得冠军。此后直至1934年,包揽了所有冠军,并多次以大比分击败日本队,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民族骄傲之一。其中,南华足球队出访澳大利亚,也取得了8胜7平9负的好成绩。
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一位年仅18岁的年轻球员四场比赛表现出色,成为最耀眼的新星,而远东运动会结束后仅三个月,他就随队赴澳大利亚对阵澳超冠军新南威尔士队,打进三球。
他就是后期对中国足球影响巨大的足球王:李惠堂。
足坛天王李惠堂与足球英雄
1924年,中华民国足球协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足球协会。成立不到一年,李惠堂便离开香港前往上海,受聘担任复旦大学足球队教练,随后加盟上海乐华足球队,率队参加“斯科特杯”足球赛,以4:1的比分战胜连续9年夺冠的英国利克斯队,创造了上海中国足球队首次战胜外国球队的纪录。
至此,李惠堂给久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骄傲和希望,名气也大增,成为一代球王。社会上也流传着一句话:想看戏,就看梅兰芳;想看球,就看李惠堂。李惠堂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据统计,李惠堂职业生涯期间,在各类足球比赛中一共射入1860个进球。
围绕着李惠堂,有两大传说:一是他被西德权威足球杂志评选为与巴西的贝利、西德的贝肯鲍尔、阿根廷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世界五大足球运动员”之一;二是李惠堂曾收到过阿森纳队开出的年薪8000英镑的报价,但李惠堂拒绝了。
这两位传奇人物,也是一些足球迷对李惠堂足球成就最大的质疑。
另外,根据国际足联的记录,李惠堂只参加过国际足联组织的一项赛事,那就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足球比赛,李惠堂率领的中国队在第一场比赛中就0比2负于英国,惨遭淘汰。
但无论怎样,李惠堂在中国现代足球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早在1932年,中国就计划选派足球运动员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但因国际足联取消了该年的奥运会足球比赛而未能参赛;1936年德国柏林奥运会,又遭遇了经费困扰。
最终以张学良为代表的军阀或政客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在李惠堂的建议下,球队通过沿途打比赛赚取了资金,从而实现了中国队参加奥运会的梦想。
1936年5月2日,需要筹措资金的中国男足队从上海乘法国轮船出发,沿途住条件简陋的旅馆,吃廉价的饭菜,共踢了27场比赛,除4场平局外,赢了23场,为整个中国奥运代表团赚了近20万港币。
与李惠堂一起参赛的还有著名后卫谭江柏,人称“铜头”,他有个儿子叫谭咏麟,后来成了著名歌手。
1936年8月6日下午,万众瞩目的中英足球赛在康普森体育场拉开帷幕,近600名华侨、留学生到场观赛助威,现场观众达1万余人。虽然这场比赛最终失利,但中国足球首次在世界面前展现了风采,这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
香港沦陷后,李惠堂回到祖籍梅州,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认真打仗,随便过年。
李惠堂的爱国精神与他的篮球技术同样出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广东、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组织足球比赛,用收入救济灾民,支援抗日救亡运动;1948年,李惠堂以教练员身份率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并取得国际足联颁发的国际级裁判员证书,成为第一位具有国际级裁判员资格的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后,抗日将领贺龙出任第一任体育部部长,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男足队主教练,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1965年,李惠堂出任国际足联副主席,这也是中国人在国际足联担任的最高职位。
事实上,抗战爆发后,中国足坛就涌现出不少像李惠堂这样的足球英雄:
陈振和:1926年金陵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空军学校学习战斗机驾驶,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年仅35岁。
谭江柏: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军入伍,任华侨第十二运输大队大队长,负责缅北路抗日物资运输。
李凤楼:北京足球代表人物。七七事变后,拒绝参加日伪政权组织的足球比赛。后担任新中国国家足球队第一任主教练。
王景国:广州足球代表人物,一名守门员,加入特种兵营,随部队奔赴前线,参加过南京保卫战。
李洪奎:前锋李凤楼弟子,后学会驾驶飞机,多次参加飞行任务,并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的爱国革命斗争“两航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捷克布尔诺与保加利亚人民军足球队的比赛中,攻入国际比赛中首粒进球。
现在想想,那真是历史上的一个惨痛记忆,让所有球迷、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
“发展体育运动”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事业,195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足球队还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建军节邀请赛,这是新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出访。12月,新中国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足球赛,选拔了第一批国家足球队,共30名。
这场比赛的冠军是东北队,队里除了大连人为主力外,还有朝鲜族运动员,其中金秉圭、李奉淳、崔曾锡、金英浩四人入选1951年国家足球队,成为国家队队员。
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毛主席还亲笔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
这句话,成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项目的指南。
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形势,足球始终缺乏对外交流和学习提高的机会,1958年(17岁的巴西球王贝利在世界杯上一举成名的那年),中国被迫退出国际足联,因此到了70年代,中国足球其实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足球水平。
1971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国际关系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足球才真正开始萌芽,至1979年,九年间与外国足球队进行了200多场比赛,促进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足球的意义,中央电视台开始直播足球比赛,明星球迷组织也开始兴起。
可惜,中国足球屡屡暴露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的问题,教练也频繁更换。1980年,来到西班牙第十二届世界杯,中国队顽强拼搏,先后与新西兰、香港、澳门、日本、科威特、沙特等队展开较量,以5球净胜球的巨大优势,险些挺进世界杯。然而,沙特却“送”新西兰一份5球大礼,中国队在附加赛中不敌新西兰,打进世界杯成为泡影。
接下来的两届世界杯也充满希望,但都失败了。
参考
广州日报陈伟胜:揭开现代足球传入中国的神秘面纱
北大新媒体:《你知道吗?中国足球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曾经培养出过世界级的足球运动员吗?”
民国史网:“中国足球最辉煌的时期,其实是在民国时期”
辽宁体育(1989.05)孙德旺:《风雨足球界——中国足球队历史简介》
青少年体育(2015.11)苗新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足球外交的历史回顾
报纸:“70 年代世界杯‘私奔’”
东方网:《古代足球:男女老少皆宜》
百度百科《新历史》:《香港有世界足坛巨星,李惠堂名气堪比贝利》
西陆网:“中国第一银河战舰国际球员云集但夺冠难度大”
搜狐历史:“80年前,中国男足靠不输一场比赛筹集资金,扛起奥运大旗”
搜狐体育《氧气是地铁》:“中国还有‘世界足王’吗?”
沈阳晚报魏文:“张学良曾捐资24万元在沈阳修建体育场,指挥台犹如城楼”
- 结尾 -
由于文章较长,本期就到此结束。
下一期,我们将推出《中国足球的辉煌历史》(下)。
我们一起来了解甲A时代以及当代中国男足的辉煌时刻。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以及接下来的内容。
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