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球王李惠堂:20 世纪世界 5 位球王之一
【发布时间】:2024-07-12 21:01:28
提起“足坛皇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贝利和马拉多纳,他们以精湛的球技赢得了全世界体育迷的尊敬。
因为几十年来中国足球的水平一直被人诟病,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中国足坛王者,其实近代我国还真有一位足坛王者,就是传奇球星李惠堂。
他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在近二十年的足球生涯中,在各类公开赛上共射入2000多个进球,被公认为当时中国足球第一人。
李惠堂的名声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和世界也享有盛誉。1976年,西德足球杂志将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德国的贝肯鲍尔、阿根廷的迪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并列为20世纪五位世界“足球天王”。
其实,回顾历史,中国不仅近代有足球王,古代也有。而这位古代足球王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一位北宋人,名叫高俅,因足球而出名,受到宋徽宗的宠爱,最后被任命为禁军统帅。
高俅的经历很奇怪,但又只能说他极其幸运。
早年他是苏东坡的“小史官”,类似秘书的角色。他为人品行端正,善于抄写,不仅书法漂亮,而且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一定的功底;还善用枪棍,在武术方面也有一定的功底。高超的蹴鞠技艺只是他众多杂学中的一个。
1093年,苏轼将这名书记员推荐给他的好友、皇贵妃王诜。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也是宋徽宗端王赵佶的叔父。王诜是一位“书画高手”,与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一起讨论书画。
一天,他正在上早朝,一阵风把赵佶的头发吹乱了,他忘了带梳子,便向王慎借了一把,给他修剪了一下鬓角。
使用完之后,赵佶看着刀上的花纹,对王申说道:“这把梳子刀的款式很新颖,很可爱。”
王申答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还没用,待会儿我派人给你送来。”
晚上,王申想起了此事,便命高俅去端王府送梳子刀,高俅到了府中,正好看到赵俅在花园里踢球。
中国古代踢的球,正式称为蹴鞠,别名有“踢鞠”、“蹴球”、“蹴圆”、“竹球”、“体圆”等。“蹴鞠”即用脚踢、踩、踹之意,“鞠”原是外面裹着皮革,里面装满米糠的球。
因此“蹴鞠”就是指古人用脚踢、踩、踹球的活动,类似于今天的足球。
最早的记述是当时齐国都城临淄人民的生活:
“临淄有七万户人家……十分富足昌盛,那里的人都会吹笛子、弹琴、弹琴、斗鸡、赛狗、六博、踩球。”(《战国策》、《齐策》)
这些史料表明,在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娱乐形式。
蹴鞠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宋代上至皇宫内廷,下至民间,无不喜爱蹴鞠。
元代钱选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赵光义、赵普等人踢足球的情景。
高俅来到端王府,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一会儿,摇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谁知道这么细微的动作,却被赵佶看出来了,问道:“你也会玩吗?”
高俅那时也年轻力壮,听到赵佶的问话,很自信地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诡计而已。
赵吉听他这么嚣张,心里有些不爽,他可是这方面的行家,觉得应该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小子,让他不要总瞧不起别人,于是两个人就打了起来。
高俅一上场,顿时变了一个人,他使出浑身解数,把球踢得像胶水一样粘在身上。赵佶大喜,立即派人去告诉王申:“谢谢你送来的蓖麻刀,我和你派来的人一样收下了。”
高俅从此成为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宋哲宗驾崩,端太子赵佶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承皇位,成为宋朝的皇帝,史称宋徽宗。
徽宗本来就是坐板凳的人,他上朝时看到的都是新面孔,在朝堂上感觉很不自在。但下朝时看到高俅等人,显得特别友善,心里特别放心。他想提拔这些玩伴,但由于宋朝严格的干部晋升制度,即便是身为皇帝,他也不能随心所欲。七品县官必须是进士,而高俅没有官衔,文官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既然文官这条路行不通,那就努力当武官吧,因为武官对出身的要求不高,只要名声好就可以,总之灵活性比较大。
“此前,他是陈王、端王府的官。皇帝即位后,想提拔他。按旧法,没有军功不能任三府之职。当时,忠武是边防军功大臣,皇帝就将屈氏派给他。屈氏因军功,终升为宫中将军。”(《宋南迁十将传·刘启传》)
就这样,高俅来到边境,与边防总兵刘忠武“镀金”,刘忠武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配合得很好。
高俅的运气也特别好,他在边关的时候,正好宋朝在边关取得了几次罕见的胜利,这给了他升迁的资本,后来他的官职越来越高,最后当上了宫中都督,掌管禁军二十余年。
不过如此高位的官员,《宋史》却没有为其单独立传,可见其任内政绩平平。
但这样一个庸官,本该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想不到他虽然不想出名,但别人却忘不了他,还真成了名噪一时的人物。这一切,都要拜《水浒传》所赐。
在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成为书中的主角。当然,他并不是正面人物,而是贯穿全书的反面人物、奸臣。他以市井小混混的身份出现。由于蹴鞠技艺高超,深受喜爱蹴鞠的端王赏识。端王登基称帝后,高俅声名鹊起,不久便做了太尉。后来他陷害林冲,手段之毒辣、诡计之高明,让刚打开书的读者都目瞪口呆!
这样,他便与童贯、蔡京、杨坚并列为四大奸臣。
其实,正史中,北宋“六贼”为:蔡京、王符、童贯、朱桢、李彦、梁士诚,而对高俅只字未提。
“六贼”之名最早见于国子监学人陈栋(1125年)的一篇奏疏:
“以今日之势,蔡京在前头作乱,梁士诚在后头图谋,李邦彦在西北结仇,朱阶在东南结仇,王辅、童贯又与辽、金结仇,制造边陲之事,当诛六贼,将首级派往四方,以谢天下。”
但施耐庵为何在《水浒传》中把高俅写成一个罪无可恕之人呢?这或许与施耐庵的经历有关。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华过人,孝义仁厚,十九岁进士,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六岁与刘伯温同进士。
理论上,施耐庵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但或许是因为读书人的自以为是,又或许是情商太低,他在当了三年官之后便辞官回乡,光宗耀祖的梦想破灭了,他痛恨官场中的尔虞我诈。
高俅没有官职,但他凭着球技高超,处事有方,又善于投机取巧,最终得以位居高位二十余年,而施耐庵本人却只干了三年就未能继续担任这一职务。
相比之下,Gao Qiu就像常春藤一样,人们真的很嫉妒和嫉妒那些无法在现实中进行捷径的人,他们会在文学作品中涂抹它们,并释放他们的怨恨。
高俅从一个庸官变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一开始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但毕竟名气大,也没花什么广告费。
如此看来,高俅是该感谢施耐庵的十八代祖宗呢,还是该找他算账,洗清自己的罪名呢?
当然,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从广义上讲,只要《水浒传》一流行,高俅在读者心目中就会名声扫地,名誉扫地无可救药。只有极少数真正研究历史的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如果你开阔地去想,真正的高俅根本没必要背负这么重的思想包袱,名字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既然文学作品描述的是另一个高俅(符号),你又何须太过当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