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菜单
赛场变舞台弘扬辽宁文化,辽篮成顶流拉动体育消费

赛场变舞台弘扬辽宁文化,辽篮成顶流拉动体育消费

【发布时间】:2024-05-28 21:06:16

体育场成为宣传辽宁文化的舞台;辽篮成为拉动体育消费的“顶流”;看CBA成为一种时尚,看完比赛还可以去沈阳尝尝美食……CBA新赛季第一阶段比赛结束后,保持不败战绩的辽宁男篮主场火爆依旧。作为辽宁乃至全国收视率最高的体育队伍之一,辽篮在沈阳CBA“最强主场”人气依旧。一支球队,一座城市,“跑”出辽宁文体旅融合发展新速度。

体育场变舞台

大力弘扬辽宁文化

CBA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职业联赛,作为近年来联赛成绩最好的球队,辽篮的人气主场无疑成为了全国球迷关注的焦点,主场不仅是向外界展示沈阳、展示辽宁的窗口,更是宣传辽宁文化的舞台。

辽宁沈阳篮球比赛_沈阳队男篮_辽宁男篮主场回沈阳

辽宁篮球队主场挤满了人。

今年年初,CBA时隔三年恢复主客场赛制后,在赛前和中场休息期间,开始上演具有辽宁、沈阳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如沈阳杂技团表演的《大武术》节目,由40名演员表演,快速的小空翻、花式空翻、连续空翻,在力量与速度上展现了沈阳杂技演员的高超技巧和昂扬斗志。

“玩滑梯、做雪娃娃,雪橇滑了别回家,粽子要蘸白沙,酸菜坛子里开白花……”伴随着小沈阳演唱的《东北的冬天》,身穿大红色花上衣的啦啦队和辽篮吉祥物小肖从观众席走进赛场,跳着东北秧歌,转着花手帕……在最近两个主场比赛中,辽篮啦啦队一改以往模仿NBA的表演模式,采用颇具辽宁特色的音乐、服饰、舞蹈等,“东北风”表演一炮走红,不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表演视频也在网上广泛传播。

辽宁男篮主持人梁家硕表示:“最近很火的‘东北风’啦啦队表演,就是辽宁男篮体育表演队策划的。辽宁男篮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辽宁要利用好这个平台,把辽宁独特的文化传播出去。”

辽宁男篮啦啦队队长徐林桐表示:“CBA啦啦队原本是模仿美国NBA的模式,但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都不一样。辽宁男篮的主场要弘扬辽宁的文化特色。在未来的主场,我们的表演队会继续编排更多具有辽宁特色的歌舞,为辽宁男篮主场文化的展示贡献力量。”

辽宁男篮成“顶流”

辽宁男篮主场回沈阳_辽宁沈阳篮球比赛_沈阳队男篮

带动线上线下消费

辽篮作为CBA球迷最多的球队之一,球星众多,深受大家喜爱,已成为国内体育界的“顶流”。新赛季首期6场主场比赛,除两场上座率在90%左右外,其余4场比赛全部售罄,俱乐部继续在票房上大赚一笔。辽篮的球衣依然是CBA各支球队中最抢手的,尤其是绿色主场城市版球衣,多次出现线上线下断货的现象。

除了球衣、纪念篮球等传统线下商品销售外,今年以来辽篮俱乐部在球迷商品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打造出更多受球迷喜爱的文创产品。

双节期间,辽宁男篮首家官方球迷店在中街街道开业,日均客流量超千人次,日线下销售额超2万元。10月21日,CBA新赛季揭幕战当天,辽宁男篮文创球迷商品在比赛现场中街街道官方球迷店和辽宁体育场球迷店同时开售,当日线下销售额超9万元。而去年上线的辽宁男篮官方线上球迷店,在抖音、天猫商城等平台更是人气爆棚,上赛季辽宁男篮夺冠当晚销售额近百万元。

巨星动力副总经理、辽宁男篮官方产品运营负责人尹旭飞表示:“目前为止,我们为辽宁男篮设计了120多款文创产品,包括卫衣、T恤、加油围巾、手摇旗、潮玩偶、毛绒公仔等,销量都很好。现在,线上销售成为主力,在很多直播平台上,粉丝可以24小时随时购买产品。到今年年底,我们力争把产品数量增加到200款以上。”

看辽篮主场比赛成时尚

看完比赛后游览沈阳,品尝美食

如今,每到辽宁CBA主场比赛日,都成了球迷们的节日,不仅沈阳本地球迷争相观赛,不少外地球迷也经常来到辽宁体育场,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助威,看辽宁男篮主场比赛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尹旭飞说:“我们在辽宁体育馆、辽宁男篮官方球迷商店遇到很多外地球迷,他们提到来沈阳看辽篮主场比赛时,都感到非常自豪,觉得这是一种潮流。现在我们提倡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我觉得辽篮主场是沈阳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外地人来沈阳看辽篮主场比赛,其实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金州球迷张宇清是辽篮的铁杆粉丝,本赛季他已经来沈阳看了四场主场比赛,其中两场还邀请了北京的好朋友来沈阳看球。张宇清说:“和北京的朋友看完球后,第二天我就带他们去了故宫、北陵公园、棋盘山,还请他们吃了沈阳的杀猪菜和西塔烤肉。除了逛沈阳、尝美食,我还请他们看了一场东北风格的二人转表演,朋友们都很满意。”

今年冬天,辽宁男篮有很多主场比赛。张宇清说:“我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是体育迷。现在辽宁成功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迎来冰雪运动的热潮。联赛第二期,我会邀请一些外地的朋友,白天来沈阳滑雪,晚上看辽宁男篮的比赛,让他们冬天也能感受到沈阳对体育的热情,感受到沈阳的热情好客。”

申报全媒体记者:马成摄影师:张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