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菜单
国内国际足球赛事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文化传承发展,一年来成果斐然

国内国际足球赛事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文化传承发展,一年来成果斐然

【发布时间】:2024-06-05 09:07:42

1.《今日足球比赛结果》伊朗知名强人能战金刚吗?

2.“今日足球赛结果”故宫博物院(沈阳)成立单霁翔等揭牌(图)

3.《今日足球赛果》褚时健告别:人生跌宕起伏,“橙”是个传奇

文化事关一个国家的根基和命运。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点,深刻阐述“两个结合”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文化新使命”的时代强音。

一年来,亿万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从文化传承发展中汲取信心、汲取力量,朝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新高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根本遵循

夏日的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里游人如织。

“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陶人面像、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青铜礼器……展厅里,每一件中华瑰宝都默默地讲述着文化星河的绵延,观众注视着它们,为灿烂的文明而自豪。

2023年9月15日,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游客们参观馆内珍贵文物。新华社记者李赫摄

文明兴世界,文化兴国。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调研,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用传承、创新、团结、包容、和平五个突出特点来“准确刻画”中华文明,前提是它们相互契合,结果是它们相互成就,筑牢道路根基,开拓创新空间,夯实文化主体性,​​深刻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国家图书馆中心馆文翰厅。新华社

一系列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满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小桥流水,河道街道相邻。

2023年7月,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召开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苏绣让总书记深受感动:“从这苏绣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多强。这样的技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忍耐力和毅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这些话语,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血脉中不变的根、源、魂,诠释了其中流淌的意义、内涵、血脉,诠释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髓、能量、精神。

思索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走遍全国,身体力行推动中华文化复兴。

用文学赋予人们力量,满足人们的期待——

“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打造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2024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远方知音”的美好画卷。

2023年9月7日,工人们在汉中市陕西良顺工艺实业有限公司编织藤制品。新华社记者张曼懿摄

在陕西汉中,他强调“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江西景德镇,他要求“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陶瓷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和推动文化和经济良性互动、融合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鲜明的人文底色。

文化育人,铸就精神力量——

“我们很早就知道了这段历史,但还要不断汲取教训,反复琢磨,从中汲取营养,从中提炼、升华认识。”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平津战役纪念馆,重温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

这是2023年7月26日拍摄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外景。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他代表党中央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惊呼“看了之后,我的民族自豪感倍增”;在参观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时说:“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一定要用好这个教材”;就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力量之本,把真理讲深入、讲透、讲生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信心愈发昂扬。

这是2023年12月3日拍摄的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外景。新华社记者李波摄

与文学互动,奏响文明乐章——

2023年12月3日,一场以中国5000年文明史见证——良渚遗址论坛在杭州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中表达了“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共同成就”的真诚希望,让在场的中外嘉宾感到兴奋不已。

2024年1月14日,游客参观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冯媛摄

出席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向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和谐共存中“生生不息”,世界文明园地愈加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这是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拍摄的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新华社记者陈逸晨摄

先进思想和非凡事业交相辉映、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相互促进。

2023年金秋,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高举起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的文化旗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气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五月的岭南,万物葱茏,万木葱茏。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上,蕴含东方智慧与美学的活字印刷、景泰蓝等传统工艺备受关注。

2024年5月24日,小朋友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科大讯飞展位体验3D奇幻空间。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传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一年来,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土壤,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让中华文化这片“春水池”焕发出勃勃生机。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千年文化传承不断发扬——

北京延庆,八达岭长城景区游客如织。登高望远,雄伟的长城蜿蜒在群山之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霞村乡亲回信,勉励大家“把祖辈留下的这份宝贵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24年4月7日,游客在盛开的山花中游览八达岭长城。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守护精神家园,保存历史根源。

从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到出台《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驾护航。

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一步摸清文物底数,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古代中国的面貌日益清晰,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智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渠道和手段不断拓展,中华文化遗产传承连绵、生生不息。

国际足球赛事app有哪些_国际的足球赛事_国内国际足球赛事

2023年9月15日,傣族姑娘叶香在云南景迈山布朗公主茶厂杀青翠茶叶。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推进振兴利用,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博物馆很重要,我从小就爱逛博物馆,小时候几乎把北京的所有博物馆都逛过。”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表达感受,希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多与博物馆深入接触,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忆,传承悠久文化遗产。

2024年2月26日,游客在河南安阳新殷纣博物馆参观展品。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馆殷虚博物馆馆藏近4000件(套)珍贵文物,展现殷商文明的博大精深;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系列手工饰品等文创产品充满创新气息;湖南省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将汉代辛追夫人制作成3D数字人呈现给世人……

一年来,全国6000余家博物馆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魅力。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只有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在浙江,全新改编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将传统戏曲与新型演艺空间有机结合,持续走红网络;在山东曲阜,大型礼乐节目《金声玉音》尽显古风神韵;沉浸式家庭音乐剧《吕端》驻地版创新形式,让故宫文物“活了过来”……在华夏大地上,生动的文化创新实践不断上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永恒魅力和当代风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

《长安三万里》《封神传奇第一部:朝歌风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勇军:英勇出击》《问苍茫》传承了光荣革命传统,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珍贵的水源》写出了祖国山区的伟大变化……

一年来,一部部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文艺佳作,以新的故事、新的形象、新的旋律、新的风格抒发了人民的斗争激情,传递了民族精神之光,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比上年增长8.2%。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娱乐休闲业快速复苏,文化新业态带动效应明显。

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建立非遗工坊6700余个,“老手艺”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顺应人民群众需求,新建颜值高、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空间33500余个,成为人们身边的文化客厅;重塑“诗情远方”,旅游正逐步成为给人民群众致富、带来幸福的幸福产业……

放眼中国,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深入实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焕发勃勃生机,古老的东方文明正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使命: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怎样继承和弘扬亘古不变的历史文脉,弘扬悠久文明,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期待新的书写。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游西湖,走苏轼走过的堤岸;探寻庐山,看陶潜爱过的田园……今年“五一”假期,近3亿人次外出旅游,旅游成为“头号潮流”。在“诗情画意、远方寻觅”的追寻中,人们领略文化之美,培育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为什么是文明?为什么是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旭的甲骨文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中国国家图书馆文化脉络的延续……中国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深厚的文明,这是我们自信的基础、力量的源泉。”

自信才能强大,一个民族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站得稳、站得稳、走得远。

“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原则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独立。”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激发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一定能够巍然屹立。

坚持开放包容,借鉴优秀文明成果——

辽阔的亚欧大陆是人类文明的灿烂沃土。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美丽的法国土地。在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的图尔马莱山口,两国元首再次从历史和文明的角度进行深入战略沟通,畅谈文明与美丽之道,续写“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巴黎爱丽舍宫互赠“书礼”,以书籍交朋友,用文学传递真理。

元首外交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正因如此,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特别重视和珍惜民族团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我们和平善良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些根植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生长在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

马克龙总统对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文明自述”深受感动,表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理念观念和发展历程,对中国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以开放的胸怀打破文化交流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谱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坚持求真创新,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4年5月18日,全国首个全面展示秦汉文明起源、发展和贡献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馆。

2024年5月18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艺与美”特展上观赏展出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铜香炉。新华社记者李一波摄

20公里外的巴河之畔,大型驻地演出《无边长安》的舞台上,秦兵马俑、汉服等物品被以现代的方式演绎,让历史文化以鲜活、可感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共鸣亦是文明的礼赞,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脉络悠久,音乐绵延,氛围多样。

这是2024年2月11日在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拍摄的《无边长安》演出。新华社记者刘晓摄

延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篇章。只有坚守创新的气节和活力,从灿烂文明和悠久文脉中挖掘资源、汲取营养,古往今来、推陈出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面向未来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山河留下了美丽的风光,我们会再去看看。”

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中华文明重现辉煌!

文字记者:林晖、石雨岑、石静楠、王思蓓

编辑:贾以宁、孙鹏程、齐文娟、徐亮、马宁、姜紫薇、吴金富

海报设计:姜子涵

统筹:李昱南


相关新闻